4月11日,春日的暖阳洒落在蓉沪两地,一场关于“跨学科项目化学习+AI赋能的循证教研”的研讨活动在成都市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和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正式拉开帷幕。
成都市各区(市)县教研部门的教育信息化负责人和初中语文教研员,以及各区县学校的骨干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有关领导与区域所有学科教研员与学科教师参与本次蓉沪跨区教研活动。
活动伊始,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的王世春老师和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的方琳老师,以他们那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为这场“跨学科项目化学习+AI赋能的循证教研”研讨活动揭开了序幕。蓉沪两位主持人的热情致辞,不仅表达了对远道而来的专家们的诚挚感谢,更表达了对这次研讨活动的无限期待与憧憬。
随后,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的副院长沈子兴和成都市教育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相继为本次研讨活动进行致辞。沈院长以其深厚的教育底蕴,阐述了活动的重要性与深远意义;黄院长则从教育实践的角度出发,为我们介绍了本次蓉沪教研活动的开展背景和实行阶段。两位院长的致辞,明确了本次研讨活动聚焦的两个主题方向: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和AI赋能的循证教研,为本次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调。
紧接着,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的赵仪老师带着41位朝气蓬勃的学生,为我们带来了一堂《中国古代文人的“花”样人生》项目式课程的精彩展示。在这堂课中,赵仪老师巧妙地将语文学科与生物、美术、历史、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通过真实探究活动,促成学生对中国传统“花”文化和中国古代特有审美志趣的深度理解。学生们在赵老师的引导下,积极思考、热烈讨论,展现出了极高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精神。
课程展示结束后,希沃教师发展中心的林江楠老师解读了在磨课过程中上海市复旦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沉淀的听评课数据,并基于课堂智能反馈报告对比展示赵老师的教学成长维度以及教学建议。同时赵仪老师本人也详细解析了教学的设计思路、流程和数字技术赋能课堂的应用。通过AI技术的引入,实时收集课堂数据情况和学生互动情况,为精准教研和课程环节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随后,成都教科院附属龙泉学校的张思媛老师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教科附万物,与您一起,生生不息》项目式课程。在这堂课上,36位学生将前期项目推进中小组制作的校刊内容进行了现场展示,学生小组介绍了本组制作的电子校刊作品,学生们的妙语连珠和创意思维也获得了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课程展示完成后,希沃教师发展中心的刘念老师对张老师两节课程的数据报告进行了深入解读。刘老师详细解读了课堂的时序分布和问答模型,并且展示了希沃教学大模型的AI课堂建议。她指出,这两节课通过客观记录和AI分析,得出了两节课的课程类型都为“练习型”的课程,此类课型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中主要扮演指导者和督促者的角色,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和练习。通过将AI课堂报告和常态化教研做结合,深入教研场景,帮助老师客观回溯课堂并且开展精准教研。
紧接着,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黎炳晨老师和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初中语文教研员龚侃老师对两节课程进行了精彩点评。他们不仅肯定了两位老师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方面的创新之处,还就如何进一步优化项目化学习、发挥AI在教研中的更大作用等问题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下午的圆桌论坛环节更是将活动推向了高潮。来自蓉沪两地的教育专家和一线教师齐聚一堂,围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与AI赋能的循证教研”分享他们的观点和经验。他们深入探讨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以及AI在教研中的应用前景和挑战。现场氛围热烈而深刻,每个人的发言都充满了智慧和激情。
最后,中国信息协会教育分会常务副会长丁书林为我们带来了压轴之作——《基于国家课程的项目式学习实践要义——在真实性情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并发展素养》专题报告。丁会长从国家课程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项目式学习的实践要义和实施方法。他强调了在真实性情境中进行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并就如何结合国家课程标准要求落地项目化课程、形成以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他的报告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更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指导。
临近活动尾声,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和沈子兴副院长和成都市教科院大数据与监测评估研究所副所长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了活动总结,充分肯定了本次研讨活动的价值,并提出了未来期待有更多的机会能够深入推进蓉沪两地的联动与交流,也表示了对本次活动主办方、承办方和技术支持方的诚挚感谢。
在蓉沪两地教师的热烈掌声中,本次研讨活动圆满落幕。但这场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探索之路就此止步。相反将成为前行路上的一个崭新起点,激励未来在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和AI赋能的循证教研领域继续探索、不断前行,希沃也将持续不断地助力教研形式的变革和教师专业的发展。
注:本文为企业发布的推广文案,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