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过书法的人应该都临摹过它: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三月三,上巳节。1670年前的上巳节,书圣王羲之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一眼千年,飞白浓淡惊若龙旋;一眼千年,点亮多少墨客先贤。
千万次追寻你,只为了多看你一眼。
为纪念书圣王羲之《兰亭集序》诞生1670年,华文众合隆重推出《一眼千年》书法系列短片,特别邀请 “兰亭七子”之一的梁文斌博士为大家解读跨越千年的文人雅致、书法瑰宝。
曲水流觞
梁文斌老师介绍到,文人的雅事无非是作诗、饮酒、写书法。所以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修禊”,饮酒赋诗。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随之,浙江绍兴的兰亭也成为了古今中外书法家都心向往之的圣地。
兰亭气韵
《兰亭集序》为何是天下第一?究竟好在哪里?“兰亭七子”梁文斌老师解释到,《兰亭集序》是书文合一的典范。王羲之酒后微醺,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笔法细腻,充满生命状态,新鲜活泼。他一面想文章一面书写,意不在于书,“无意于佳乃佳”。他的书写同时在表达着他的情绪,兰亭序三百二十四个字,二十八行,前后层次、节奏、情感都在变化。虽是有涂改的一次性完成,但每个字都不可替代。其作品天人合一,遵循理学思想,体现魏晋风度,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太宗推崇
唐太宗不仅亲自在《晋书》中为王羲之撰写传记,死后还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带入帝陵陪葬相伴于地下,为何唐太宗李世民如此推崇王羲之书法?梁文斌老师为我们揭秘了唐太宗如何将王羲之推上至高无上的“书圣”地位。相传李世民为了得到《兰亭集序》的真迹,派萧翼赚兰亭,费了很大的心血才从辩才和尚的手里骗了出来。当李世民得到《兰亭序》后,立即诏令书法大家临摹《兰亭集序》,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等书法大家都参与其中。得到皇帝的收藏、普及和推广,《兰亭集序》才能流芳千古。李世民此举对后世的整个书法文化的发展都有促进和推动的作用。他在书法上积极接纳、广泛吸收王羲之的纵逸潇洒、推陈出新的妍美书风, 推崇新体,一反东晋古朴的风格,这也正符合大唐的气象。
恭书神品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更突出地表现在同字别构上。凡重复的字,写法也是各不相同,如据资料显示,五个“怀”字、七个“不”字,各有各不同的形态,千变万化。其中,特别是“之”字,有的洒脱流转,有的工整有序,大小参差,位置各异,千姿百态。千百年来,历代名家对《兰亭集序》推崇备至,这幅天下第一行书让各路书法家、爱好者纷纷临摹且乐此不疲。梁文斌老师带我们探寻如何从《兰亭集序》中不断汲取养分,如何传承又如何创新。他提出写书法要像王羲之一样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物我两忘,心手双畅,自己在创作过程中,就完全表达一种情绪,心手合一,达到“适我无非新”的状态。
书脉千年
“王羲之是一座山,矿藏很多,各个人都能从他身上得到一点。”,梁文斌老师这样讲述。米芾尤其推崇王羲之的行书,继承的是他作品中对精神状态的一种“意”的表达;而赵孟頫则追求复古,推崇王羲之书法中的魏晋风度,继承的是平实的气息和意蕴的的书写状态。正统的、大道的、堂堂正正的、气象博大的,一定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以书脉千年,书法传承到现在,取法对象多了,但是审美内核是不变的。
华文众合董事长向大凤在《三个心愿》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智慧的宝藏,我们华文众合的愿望是助力中国书法教育、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希望藉此能够提升学生的智慧层次,从而助力学校培养面向未来的、面向世界的、创新型、智慧型的拔尖人才。”
古代中国书法艺术的经典传承靠的是可以接触到典藏资源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在当代,我们人人都有机会去接触这些资源,人人都有使命去传承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兰亭集序》,您还有什么不一样的见解,可以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