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2018年,我们站在了教育信息化1.0与2.0的分水岭,在这个关键节点,我们梳理了2018年教育信息化行业的起点和目标、现状和远景,青鹿智慧教育研究院从事实出发、以数据为依据,尝试解读演进的主干脉络、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更好地服务教育信息化尽绵薄之力,为大家诚意献上《2018教育信息化年报》,今天是该报告三篇中的最后一篇——“总结篇”。查看前两期年报内容请点击《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年报(回顾篇)》、《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年报(趋势篇)》。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安排,我国需要在2030年实现教育现代化。按照2017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提前达到目标,但主要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偏低,在职人员的终生教育和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等方面还面临较大挑战。纵观过去的十年,2018年最重要的转变在于,政策的延续性和指导性更强,信息化和教育的结合更紧密,以及对卓越人才的要求更迫切。2018年继往开来,为接下来的中长期规划和“十四五”规划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和更为立体的支撑。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为实现教育现代化2030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教育信息化挑战
自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以来,中国的教育经历了漫长的2500多年,而近代学校教育则兴起于18世纪的普鲁士。长期的分科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培养了大量熟练的技术工人。但对于人探索发现问题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天性,之前的关注太少,新时代对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在实施“卓越人才”计划,对教育也必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从教书育人的本质出发,当前教育信息化从教学和就业两个方面都存在挑战:
学段间信息和数据的衔接较差
每个新的学段开始的时候,我们的老师和学生是完全陌生的,除了简单的学籍信息和入学(升学)考试成绩,老师很难了解学生的更多信息,导致的现状是老师更多地依据过往的经验来对新的学生进行判断和教学。
教师信息化应用整体水平较低
从单纯的知识学习,应付考试的角度来说,信息技术融入课堂的作用并没有那么明显,但当前毕竟是信息化时代,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教学环境和生活环境差别太大,我们的学生们也将花费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应用环境的再适应。
差异化学习需求难满足
与学校教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烈火烹油般的校外培训,无论是“补差”还是“培优”都有广阔的市场,尽管国家一再出台政策,禁止“学业”形式的补课,禁止“体制内教师”在外授课,但补习的需求依旧旺盛。部分家长攀比心理催生的同时,学校教学中部分需求无法满足也是事实。如何让老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打造适合个性化的成长之路也是教育信息化需要长期探索之路。
企业招人难、用人难
根据第三方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2018年6月11日在北京发布的《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显示,201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1.9%,与2016届、2015届基本持平,其中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而作为用人单位,新入职员工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培养才能慢慢地在工作中有产出,导致部分公司不愿意招聘刚毕业的学生。由于在校学习情况和数据不透明,企业只能单纯地从毕业学校、成绩、简单的笔试和面试表现来判断应聘者的适合程度。
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
根据2017年的人力资源开发情况统计数据,我国主要劳动人员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5年,就业以后的继续教育成为较大的问题。伴随着平均寿命的提高,出生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压力日益严重,在职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也需要得到足够的关注,这也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提出的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的要求。
可能的应对措施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教育,培养人才是为了未来而非过去,基于“互联网+”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已经成为了当前的发展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慕课、翻转课堂、微课、智慧课堂等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模式应运而生。这些学习方式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有利于在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个性化地进行线上学习,有助于共享优质课程资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同时,这种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的诞生和发展,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助于促进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有助于进一步地解放教师的生产力。
改变教育观念,借力信息化工具
树立新的人才观、多样化的质量观,突破千校一面、万人一面的培养模式,多样化、个性化地培养人才。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变革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用现代化思想倡导个性化成长,用数据化工具支撑因材施教。
重塑教师角色,促进师生共育
知识传播和传授方式的变化导致了学校教育受到直接冲击,教师角色正在发生转型,要从过去的知识教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师生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在课堂上,教师需要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反思、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学习。
教学流程再造,尝试新型管理模式
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在这种学习共同体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师生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合作,更好地完成知识内化吸收,实现教育目标。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把重点放在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上。优化课堂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与教师考核标准,完善学生学习效果跟踪和综合评价机制。
以上,是《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年报(总结篇)》,想要了解更多年报内容可回顾《回顾篇》与《趋势篇》。迎接教育信息化改革,智慧研究院与您一同在路上,未来将发布更多教育信息化前沿资讯,敬请期待。
文章来源丨智慧课堂研究
广州青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智慧课堂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这里有最有趣的青鹿人,立志做最好的智慧课堂,挖掘最新鲜的教育资讯,分享你最关注的热点话题。欢迎关注公众号:青鹿教育(ID:qljy_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