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由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国教师》杂志社等单位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拉开帷幕。围绕“未来技术、未来教师、未来教育”的主题,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界精英汇聚,共同探讨席卷全国的新技术浪潮。
吉林市龙潭区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佘晓光老师在分享题为“教研员引领下的基于移动设备的新型教研推广实践”主题演讲中,引用了天津市河西区移动教研案例,称其概念新颖、应用实在、跟他曾设想的场景高度一致,是“互联网带给教研工作的红利”!佘老师的演讲,引起与会近2000名一线教师嘉宾的强烈反响!
佘晓光老师:移动教研盘活了教研
“口袋里的教研”
随着中国智能设备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PAD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手机已经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通讯产品,而是更多承载了人们的娱乐、商务、办公等活动。
在此背景下,中庆从多角度对当前教研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移动教研的核心构想,即利用移动设备开展教研,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的媒体性、便利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性,开辟以数据记录分析、实例分享、社区交互为主的新型教研模式。
对教师而言,它带来了高效、方便;
对领导来说,它能便于监督、管理;
对资源而言,它可以实现记录、共享;
对数据来说,它是量化、统计的基础!
传统教研=纸+笔
移动教研=手机/PAD
=电子纸+电子笔+摄像机+照相机+录音笔+量表+分享+教研员的朋友圈……
河西区域版移动教研平台是中庆公司的最新力作之一,该平台以提供高效教研模式和挖掘教育大数据为核心,联通了线上线下的教研内容,将教研业务、教研圈子和教研笔记集成于一个APP中,促使教研由经验主义向实证的转变。
平台好不好,
数据说了算!
我们看两组数据:
1、 40%→70%
这组数据展示的是移动教研平台上线后,河西区教委先后两次对区里某学校A、B课率的情况汇总。通过量化分析能清晰的看到,通过教研员的点播,在第二次下校中,该校A课率有了明显提升!
2、100次听评课/学期→24次听评课/天+22篇云笔记/天+35个教研圈
这是移动教研平台上线后,天津市河西区内教研活动的开展频次和教研大数据的积累体量,教研效率可谓取得了火箭式的提升。
将所有的记录都电子化,
将统计、量化的工作交给处理器,
将专业的人员“圈”在一起,
让教研背后的数据张嘴“说话”
……
移动教研平台不仅可以更高效快捷的开展教研活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大数据让移动技术真正的服务于教研实践,这才是最大的价值!
典型应用场景
1、下校集体教研
教研员通过教研APP,提前给听课教师下发教研活动通知;当听课结束后,智能汇总评课报告;并及时将评价推送给讲课教师,供教学反思,确保教师及时获得教研人员的专业指导。
2、随堂听课
听课开始前,听课老师无需任何操作。听课当天,可以通过手机/PAD
APP的GPS定位自动完成签到、自动与听课信息匹配或随机进班听课。听课过程中,利用云笔记听课记录模板,进行情景化的课堂记录。听课结束后进行量化评分。
3、课堂评价体系
大数据在课堂评价中蕴藏了巨大的价值,而信息化手段成为挖掘该价值的利器。移动教研平台负责完成对课堂数据的有效收集整理,通过丰富、专业的评价量表,对课程进行评价打分,形成教学量化数据库,并为教学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使课堂的评价更加趋于科学、有效。
4、主题教研
教研圈是教研人员的朋友圈,在教研圈内,一方面教研员可以开展主题研讨、协作研修,把优秀教学片断推荐给老师们学习,形成新型的网络教研模式。另一方面,老师也可以把教学经验、困惑发布出来,共同研讨。教研圈是自主的,开放的,它打破了时间空间身份的限制,凸显信息传递便捷的特点。
移动教研用起来很简单,后台分析一点也不简单,而且时刻都在为你做计算:记录你的轨迹、计算你的成长、统计你的数据……做这一切工作的目的,都是要为你的专业成长量身裁衣——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从而发挥教研工作的意义:促进优质经验的广泛传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并改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