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下午,一堂趣味十足的关于“辘轳井”的课程让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中学部初一年级的一间教室中开讲,学校高中部化学老师谭翠红老师用她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教学态度和扎实的基本功,为同学们带来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课。
这节课是北航实验学校在双减政策下,对课后一小时的课程方案探索。
“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包括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同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
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保障课后服务质量,是每个学校都将面临的挑战,北航实验学校同样如此。
学校领导对比了目前教育装备行业能提供的适合学校情况的课程后,选择中教启星劳动教育课程系列中的辘轳井一课作为试点课程方案。
课程开始,谭老师根据自身所教化学学科特点,从“水”的概念出发,提出自然界中的水可以分为咸水和淡水,进而引出我们日常的饮用水资源。
整个课程中,谭老师从“水是人体必须的物质”、“日常生活用水来源”和“古代南北方人们汲取地下水的工具”等方面为初一的同学们介绍辘轳的使用。
而辘轳井的作用就是古代北方人们用来采取深层地下水作为饮用水的装备,除了辘轳井,谭老师还向同学们介绍了另外两种古代人们经常使用的取水方法:抱瓮取水和桔槔取水。
课程的后半段是同学们最喜欢的手工环节。谭老师将参加课程的同学们分为两人一组,每组一起协作,利用中教启星提供的材料包制作出一口辘轳井。
看似没有什么制作难度的辘轳井,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少同学被难到了。比如八边形的木块用胶水粘连在一起后,由于胶水还未干透导致木块无法紧紧粘住,当在制作其他部件的过程中不小心碰到了其中一块木块,整个八边形就会散掉,于是同学们又得重新涂上胶水对木块进行粘连。
解决办法是拿出材料包中准备的皮筋,从外围将木块套住,八块木块就会自动紧紧连在一起,结构固定不易松散,这与木工在进行结构固定时候使用的固定夹原理是一样的。
这是整个辘轳井制作中的难点,几乎每一位同学都被这个过程磨得嗷嗷叫,但是当他们成功地将第一层固定住后,那种成就感又让他们忍不住欢呼。
整个课堂过程,既需要同学们拿出耐心来操作,还考验了团队协作的能力。最后,课堂在一座座手工制作的辘轳井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同学们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亲手制作迷你简易的辘轳井,感受古人造井取水的智慧,相信这样的课堂能让他们学习到劳动人们的精神,未来也能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更好的能推动时代发展的工具。
中教启星劳动教育系列课程同样在一次次的实践中不断成长,希望能够通过劳动教育进行多学科知识融合,巩固学科知识点,构建认知体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生活实际,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注:本文为推广文案,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