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中学举办了一场“北京市跨学科主题课程专题研讨会”,该会议由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北京市教育学会课程发展专业委员会承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和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中学协办。
本次会议原计划线下进行,但因疫情防控要求,最后改为了线上举办,同样收获了大量关注。会议主题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时代命题高度契合,是中小学培养创新人才的有益探索,是建立高质量育人体系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与未来。
会议流程包括了14场课例展评。其中,初一地理常晟老师的“时间使者”课程,融合了七年级地理和中教启星劳动课程之圭表的相关知识,向大家展现了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跨学科课堂实践教学。
识别文末二维码可查看课程回放
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社会活动都是在时间的长河中运行的,为了在残酷的自然竞争中生存下去,人类从原始时期就开始了探索和总结客观规律的尝试。在对时间的感知与探索中,人类创造出了各种计时器具。
常晟老师的《时间的使者》系列课程,带领学生了解人类计量时间最早的器具,用计时工具的产生和发展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的深邃原理。
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时间问题和古代人民的计时原理和技术等,常晟老师“希望通过主题学习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运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古代人民对时间计量的探索”,同时通过动手制作圭表等计时工具,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感受古代计时工具技术的精密以及古人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人地协调观,增强地理实践力,从而整合地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从地理的角度认识历史、认识自然和社会,适应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近日刚发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版)中,课程内容部分几乎都加上了一条“跨学科主题学习”。而北京亦庄实验中学的这一堂“时间使者”,就生动地展示了地理学科与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成果案例。
实际上,这节课程还包括前置课程,是让初一的学生们亲自动手通过机床和电脑软件+3D打印两种方式制作圭表。由于课程时长限制,这部分内容在课例展示中只能以视频的方式展示。
近年来,中教启星在研发上对地理、历史等课程资源的跨学科融合教学部分也颇有重视,我们希望,在当前融合育人的背景下,帮助学校培养出能适应现代社会、解决现实问题的复合型人才,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注:本文为推广文案,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