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线上教学给高职带来“痛”与“变”

http://www.ceiea.com2020年07月07日 10:50教育装备网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袭击,加快了高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进程的步伐,从线上教学之初的恐慌、焦虑、忙乱,到后来的从容、淡定与恬适,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疫情下的线上教学,使高职的教学思维发生变革,高职教学经历了一场自我蝶变的痛苦而又充满希望的过程。

  转变教学组织形态之痛,迎来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之变

  疫情冲击下的线上教学,对现行班级授课制教学具体组织形态提出了全新的挑战,对高职教学新形态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教学”的形态变化是生产力自身对教学组织形式的直接改变。这种变化、这种观念和需求,在十年前或更早的时候是不可能产生和想象的。之前,“互联网+教学”这一新的教学形态还没有完全形成,但这次疫情将它的功能和成效集中验证和显现出来。

  虽然,组织形态转变必然带来不适应、不娴熟的阵痛,而且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也并不可能就此消失,“互联网+教学”也并非将传统的教学方式简单地转变为在线形式。准确地说,它是一种应用于全日制教学的新的教学形态,需要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各自的功能与优势,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充分利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进一步开发线上教学的新功能、新方法,如专业(群)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智能化教学设施(平台)的开发、高职特色课程资源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互联网+教学”系统的赋能升级等,从而助推高职线上线下交互式教学走进新常态。

  调整管理方式之痛,带来学生学习便利之变

  教学组织形式的转变,也引发一系列担忧,摆在第一位的就是线上教学管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是面对面的管理、面对面的交流,实时集中掌控,极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管理的主导性,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受控性,长期以来也造成教学管理的单一和固化。疫情的突袭打破这种惯性,学生不再在教师的眼皮子底下,线上教学怎么管理学生,确实让不少高职教师“捏了把汗”。

  而实践证明,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学生适应并接受极快,超出越了教师的想象。线上教学快速、便捷、随时、可回放等特点深受学生欢迎。度过最初的磨合期、适应期后,线上教学很快成为高职教学的一种模式。学生适应它、喜欢它,因为它有可能促成一种相对自由的学习方式。即使还存在诸多缺陷、不足,但大势所趋,不可替代。

  学生的新“习惯”,就预示着教育的新“需求”。阵痛是改变教师主导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学习的真实反映。要提升“互联网+教学”的有效性,必须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研究新技术信息化条件下学生的“新习惯”和心理变化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引导师生熟练使用新工具新手段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探究性、主动性,老师们要指导学生如何学,就必须顺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探索符合高职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新的教学形态、管理方法。

  改变课程分工之痛,融合团队化教学之变

  按照传统的教师教学组织分工,高职院校教师是按专业分配课程的:以教研室为单位,每一位教师担任一门或两三门固定的课程,长此以往,日复一日。

  但是疫情下的线上教学开始局部地改变了这种任课授课方式:有些教师专业能力强,线上教学技能特别优秀,出于教学的实际需要,担任了多个班级的联群直播,成为响当当的“网红教师”;有的学校成立在线教学技术支持小组;有的学校依据教师特长协调其他教师参与教学,组建信息化教学小组,实行分工合作:教师们集体研讨备课、主讲教师授课、技术教师负责视频录制和网络平台测试、辅导员主抓教学管理,这些更为细致的教学分工,如教学监控、学生教学服务等等,使一位教师一门课的传统教学授课组织分工形式和教学流程都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教学的新环节、流程的新组合。

  这是线上教学的“变革”,将打破原有的专业课程内部的组合分工方式,实现课程内部的结构重整:教师们据课程模块的分工和专业的优势特长,担任课程模块的研究与主讲;教学团队的分工,既分割原有的教学流程,又增加了线上教学的新环节,实施多位教师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一门课不再是一位教师担任,而是由一个团队来共同负担。他们可能分为课程研发小组、讲课小组(主讲)、协作小组(网络平台、教学资源、操作示范、课后或课间协同辅助等工作),甚至这样的小组成员可以不在同一所学校,这样的小组可以不为一所学校服务,他们可以为多所学校提供网络的乃至线下的教学。

  新型教学团队的出现,将打破学校对教师的占有,也将打破现有的劳动分工方式。这种变革将可能使很多人“失去饭碗”,也将产生另一些形式的“新饭碗”,从而对高职教师职业产生冲击。

  实习实训受限之痛,催生“实”中融“虚”之变

  实践教学被认为是高职线上教学的难点,是本次疫情下开课量最少的课。职业教育实训实习如何实现线下进入线上?线上如何辅助线下?疫情之后,线上如何有效助推高职实践教学,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命题。

  首先要解决的是,全面服务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有效解决顶岗实习期间“读”的问题。一直以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都存在着学生在企业期间,“工”与“读”的对立矛盾,半工半读中“读”的一维难以落实,也由此制约了“产”与“教”的深度融合。

  “互联网+教学”为此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学校可以通过线上教学,不仅在学生集中实践的企业开展理论教学,即使是以前一些分散的面向现代服务的新兴产业的专业顶岗实习,其理论课教学也能同步进行。

  全面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服务于实践教学,加速智慧校园建设。如果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习实训监控,增强线上实践教学指导,使远程“教”与“学”的交流、企业指导教师远程参与教学和技术交流不再受空间距离的制约,那么加大虚拟仿真资源建设,突破线上虚拟仿真关键技术,必然使实践教学在“虚”中获得“实”效。

  保障教学质量的考验之痛,导向智能化全程监控之变

  对线上教学质量的担忧,是继线上教学管理的“恐惧”之后的又一个现实问题,也是对线上教学的“终极”考验。长期以来,院校担忧在线教学会出现“放羊”“放水”的问题。这也是线上教学不能回避的现实问题。因此,如何确保教学质量,追求高质量标准,将成为高职院校后续攻关的重点,毫无疑问,院校要练好智能化全程监控的真“功夫”。

  一要练好强化线上教学过程监控的功夫。应用大数据,实施网上学习痕迹的抓取,实施教与学的双重监控。从资源建设、课前准备、过程教学,到课后指导,建构全程育人的全过程监控体系;从到课考勤、教学参与、自主学习、课间测试,到课程考核,建立线上教学学业考核评价体系。

  二要练好创新线上教学监控方法与技术的功夫。要拓展新思路,结合课程特点、平台特点,利用智能化、大数据技术,线上测试与线下测试相结合,开发适应高职线上教学需要的测试工具、反馈系统、测评系统。

  三要练好加速标准化质量建设的新功夫。要研制高职教育在线教学的质量评价标准,实现专业标准、人才培养标准、考核标准与考核流程的科学化。

  四要练好协同优质师资的功夫。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好保障。发挥名师资源共享,实行名师多校联群授课,以“课”的质量保障“学”的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疫情期间,钉钉等平台推出了一批精彩的“录屏”课。尝到了甜头的教师们,会因此大量生产精品“录屏”,涌现一批原来只在教室里供极小部分幸运的学生“享受”的高品质的、精彩的“金课”。这些金课因疫情借“录屏”走进了大众课堂,全网共享。“网红教师”也成为疫情下线上教学的另一种风景,名师效应从根本上保障了教学质量,也为师资质量提升提供了一种“赛马方式”。

  疫期还未结束,职教的“痛”与“变”尚未显露完全,最终是美丽抑或还隐藏着瑕疵,都将继续考验院校的智慧和定力。但总之,高职院校的教学“蝶变”需要我们全力以赴。

  (作者:贺星岳,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邱旭光,系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来源:光明日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一带一路”国际教育装备创新发展大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