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融合: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
http://www.ceiea.com2020年08月18日 11:02教育装备网
编者按
猝不及防的疫情,给教育带来重大考验。有人说这是“一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互联网教育实验”,2.7亿学生几乎一夜间过上了网上学习生活。显然,这场实验带来的影响和思考远不止于此,它提示我们,在“新”与“旧”的迭代中,线上线下融合将定义未来教育新面貌。
线上、线下学习方式各有优势,也各有劣势。只有充分发挥好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各自优势,实现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的高效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也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大趋势。
线上、线下融合的重心在“学”不是“教”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线上、线下的融合)。OMO学习方式就是把传统面授学习与线上网络化学习相融合,线下支持线上、线上赋能线下,二者优势互补、相辅相成。OMO学习方式并非指线上、线下简单相加,而是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能够倍数级放大教与学的效果。OMO学习方式将重塑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者;老师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调动、组织学生自主、自律学习的人,是真正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
“学习为重”是OMO学习方式的核心理念。OMO学习方式的重心在“学”而不是在“教”。“教”与“学”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两个问题。教得好并不意味着仅仅教案写得多完善、讲解多精彩,关键在于是不是以学生为中心,能不能促使学生真正地去学习,让学生确实学到知识和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
首先,“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必须发生转变。传统课堂特别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但并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普遍将学生当作容器,将100个脑袋当作1个脑袋来看待。教师只是知识的提供者,而不是学习的促进者。教学过程中表现为教师目中无人、我讲你听,教学的目标就是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就是背标准答案、搞题海战术。OMO学习方式强调学生“自助式学习”或自主学习,在制度上和教学设计上要保障学生享有较多时间、空间和意志的自由;同时,由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加持,教师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的高效和便捷进行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与“学”权重的合理倾斜。传统课堂普遍存在重“教”轻“学”倾向,教学设计中以教定学,学生被动学习甚至虚假学习;教学目标、内容、过程、要求整齐划一,信息化程度比较低。OMO学习方式注重以学定教,“教”服务于“学”,服从于“学”。教师因材施教,师生互动互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线上线下混合式学习,提升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关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学习有目标、有兴趣、有动力、有责任。这次“疫”下教育已经表明,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也是可以学习的,也是可以取得学习成效的。只要技术设备和技术应用没有问题,只要学校或老师设计好学习任务并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和线上指导。即使学生不在校、不在课堂,学习也不一定局限于线上,也可以涉猎广泛的线下资源。
“学习为重”意味着教师的角色定位必须发生转变。在OMO学习方式状态下,“人机共教”成为一种教学常态,教师角色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知识性教学大多由线上承担,教师则承担更有意义的工作,包括学习任务的设计、督促、激励、陪伴以及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方面。未来,线上教学将会以“教书”为主,而教师则以“育人”为重。教师将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也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助手和朋友。
传统课堂要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型
在业内人士看来,OMO学习方式目前还局限在“点”上发生,未形成“面”上格局。“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代表着教育的未来,它将超越单一的线上或线下教学,成为未来教育教学的基本模式”,应利用疫情创造的大规模线上教学契机,适时推进传统课堂向OMO转型,让OMO形成“面”上的声势,这就特别需要加快补齐教育信息化短板。推动线上教育普惠与个性结合,需要在顶层设计上,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的界限。统一建设的部分国家要大力保障,百花齐放的部分要应用驱动、竞争提供。目前,全国缺乏大而全的教育信息化资源供需对接平台,一方面要推动国家和各级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框架下协同发展,另一方面,要在多级多地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逐步找到统一建设与百花齐放之间的界限。这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或区域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的问题。我们需要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鼓励基层创新。
作为基层学校,可以从建设OMO学科教室着手来建立自己的平台。学校平台一方面用于对接国家和各级各地教育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学校自身的课程、教学特色。
OMO学科教室是立体多元的学科教室体系,利用信息技术与传统学科教室融合创新,线上线下资源优势互补、相辅相成,学习可以从教室内、校园内延展至教室外、校园外(包括虚拟空间)。OMO学科教室可以放大学科特性,承载更多育人功能,更好地实现学科育人目标;便于满足跨班级、跨年级混龄课程、定制课程、短期课程的实施;便于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等个性化学习的开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线上线下研修一体化;有利于彰显学校特色和水准。
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OMO学科教室:
对现有校舍(非新建校舍)而言,需要对传统教室或实验室进行升级改造。设计和规划要从具体学科出发,满足该学科教与学的要求,即建构适合某学科线上、线下教与学的便利条件——硬件和软件条件。
与符合学校教学需求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合作,或通过互联网各级各地平台,收集与某学科相关的教与学的资料、试题(包括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尽可能做到全面而系统,并有深浅分层,供有不同需求的教师和学生使用。
由学科教师主导构建。为了更好地体现学科特色和学科教学的要求,根据学校的教学与改革需要,在学校主管领导及专家的指导下,由优质学科教师自主设计、构建和管理。
开发在线课程应用,创设“虚拟功能教室”。通过线上、线下长期学习与实践,学校可组织优质学科教师逐步开发体现本校课程、教学特色的学科微课程群(开放式,可不断修改),并创设“虚拟功能教室”,辅助学生线下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供师生特殊时期异步教学(点播)使用。
体现特定学科的情景和氛围。OMO学科教室务必体现特定学科的情景和氛围,实现对学生神经元的特殊刺激,使热爱某学科的学生更热爱,不喜欢某学科的学生也觉得有趣,学有所得。
(作者:陈金芳,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马新礼,系深圳市龙岗区德琳学校校长,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9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高考背景下中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GYH2019004)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