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核心是促进深度学习
http://www.ceiea.com2021年06月16日 10:14教育装备网
编者按
智慧课堂应是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然而,目前一些课堂看似高技术,实际是披上信息化外衣的传统教学,甚至出现教师课堂花样“炫技”现象。如何用活、用好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本期我们编发记者深入采访区域的经验做法,并约请专家和一线教师展开探讨。
智慧课堂浅层学习四大误区
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误解
二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误行
三是对学习资源的误用
四是对技术支持的误判
深度学习需要构建智慧学习环境、深化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结果、丰富情感体验,发挥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创设工具、自主学习探究工具、知识建构协同工具、情感体验激励工具等认知工具的作用。通过构建情境化、整体性、丰富性的深度学习环境,把知识放在一个真实的情景问题中去,帮助学习者建立抽象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还原知识产生的本来土壤。
智慧课堂浅层学习的误区
智慧课堂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新形态,但目前课堂互动多是抢答、点赞、上传作业等浅层次认知投入的互动,缺少辩论、游戏、反思、合作解决问题等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加工的互动,表面“积极”“活跃”的互动并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等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这些现象的背后表明人们对智慧课堂的认识还存在误区。
一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误解。把学生置身于由网络构建的无限探索空间,网络信息容量巨大,需要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进行思考和判断,但教师过度弱化了自身的指导作用,没有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建构和思维深化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忽视了学生信息提炼、分析、评价能力的培养,缺少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训练,造成智慧课堂优势无法发挥。
二是对教师主导地位的误行。受教师主宰课堂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师潜意识地将技术作为“教师”来对待,比如多媒体展示、网络直播、练习等,虽然看起来像智慧教育,但残留着传统教学的“烙印”,课堂交互是单向的,教师是教学的绝对主导者,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
三是对学习资源的误用。智慧课堂环境下学生可以便捷地获取大量优质学习资源,如果教师不对信息进行过滤、整合,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的、不系统的、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知识之间是割裂呈现的,难以建立内在关联。也有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固定的资源列表和问题进行学习,这只是穿上了计算机外衣的教科书而已,不能满足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需求。
四是对技术支持的误判。技术不是万能的,教师不能过度依赖技术支持。智慧课堂的出现表明教育信息化将对教学产生更深层次的变革,但变革的核心是将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无缝融入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发挥技术促进学习者深度认知的作用,带来学生获取知识方式的转变。
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
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验和参与学习的过程,以到达较高的认知目标层级。布卢姆等人把认知目标分为六个层级: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其中知道、领会、应用属于较低层级的认知目标,分析、综合、评价、创造属于较高层级的认知目标。深度学习有以下核心特征:
创生型的知识获取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知识表达和作品创作的知识创生型方式。教学不仅关注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还要让学生理解学科思想、获得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境化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多样的情境化的学习任务,通过情境性问题解决,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将课堂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建构出灵活的而非惰性的知识。
充分的沟通合作:每个学习者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从而形成对知识多角度的丰富理解。过程中学习者展开沟通合作,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归纳。
较高的认知目标层级:学生超越对事实性信息及概念、原理的记忆、复述和简单应用,从解决书本上的良构问题,转变到解决情境问题,实现对知识的分析、综合、评价乃至创造,达到深层次认知目标。
深刻的知识理解:学习者结合自己原有的经验体系来探索新知识,将所学知识的不同部分联系起来,形成结构化的、灵活的、属于自己的理性知识体系,形成对知识深刻的理解。
网状的认知结构:学生根据概念之间的抽象程度以及亲疏关系建立概念间的网状联系,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形成可以解决问题并有效应用于丰富情境的“组块”,帮助学习者实现概念转变,提升其问题解决能力。
基于智慧课堂的深度学习设计
智慧课堂中,技术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和简单的课堂互动工具,而是要成为学习环境的创设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探究工具、知识建构的协同工具、情感体验的激励工具,达到传统教育环境下不能达到的核心素养发展目标,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一是构建促进学习者意义建构的深度学习环境。在技术支持方面,智慧课堂需实现持续记录学习过程,促进学习者展开反思活动;提供有效的学习支架,促进学习者知识概念转变的发生;提供自我管理权限,促使学习者最大程度的认知和情感投入。在内容设计方面,采用分支、网络或模块化的知识结构,便于学习者建立稳固的知识概念网络;减少事实原理类知识的单调呈现,增加问题解决类知识的情景再现设计,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路径提供对同一知识多路径多角度的理解,经历由浅入深的多步骤反复认知,达到对知识的深层次认知。
二是激发高水平行为和认知投入的深度学习过程。教师要创设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探究环境,提高学生的行为参与水平。从简单的浅层学习逐渐过渡到需要高阶思维参与的深层学习。学生在经历认知偏差和概念交互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达到高水平思维的产生。
三是产生概念转变和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结果。深度学习在认知层面的结果是产生了概念转变,促进学习者的自发概念系统向科学概念系统的转变。深度学习在行为层面的结果是实现问题解决,学习者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对知识内容的创新应用。
四是营造积极的深度学习情感体验。教育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帮助学习者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学习环境层,学习者处于个体的情感体验,伴随着自我审视的学习过程,逐渐进入群体意义建构,形成情感的积淀,在经历认知偏差和概念交互的过程中,情感逐渐内化,最终实现概念转变,达到情感的升华。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最高层次。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