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奥之美带来怎样的美育启示——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
http://www.ceiea.com2022年02月16日 09:14教育装备网
2月4日,第二十四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开幕。从开幕式到各场比赛,惊喜不断。这场美的盛典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东方美学思想?又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本报记者采访了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
国运与奥运交织,文化自信让我们有了最大底气
记者:您眼中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是怎样的?
肖向荣:这是一场空灵、浪漫、唯美的开幕式。首先,凸显了“简约之美”。开幕式从一朵雪花的故事讲起,拒绝了宏大叙事的烦冗,摒弃大歌舞、大场面,回归于普通人,践行了化繁为简、回归素朴的东方美学。其次,彰显了“柔韧之美”。节目处处体现含蓄、内敛、包容,尊重每一个生命存在的意义价值。再其次,展现了“东方之美”。开幕式没有在传统意义上的巨大火炬塔熊熊燃烧中结束,而是选择“最后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的返璞归真,这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经历多少苦难挫折才磨砺出的东方智慧,这既是“少就是多”当代美学在奥运史上的一次创新,更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颠扑不破真理的又一次集体回味,隽永绵长。
记者:许多人都说这次的开幕式更加体现出“中国人的浪漫”。艺术呈现的转变背后反映了怎样的理念转变?
肖向荣:创作心态的变化其实是基于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普遍增强。从2008年到2022年,14年间我国两次举办奥运会,让我们清晰认识到中国的巨变,看到经济、文化、精神上的大国格局已形成,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正在逐渐让世界所认同。当下的中国,消除了绝对贫困,抗疫精神、女排精神等,都唤醒了中国人内心的文化自尊和文化自信,这些正是给予这次冬奥会开幕式主创们成功超越、敢于创新的最大底气。我们可以平视世界,制定自己的美学规则。
传统与现代碰撞,让美育成为锤炼身心磨刀石
记者:现在的美育往往只是在学校里、课堂上,如何把冬奥会这种在身边的、社会生活中的素材转化为美育资源?
肖向荣:现在,紧迫需要美育解决的事情,就是如何通过美育弘扬中国之美尤其是当代的中国之美,让年轻一代获得更强的文化认同感,原来我们的文化也这么酷、这么炫、这么有生命力。下一个一百年,美育要起到怎样的作用?这不只是要艺术家出作品,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不只是培养审美能力,更要鼓励、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记者:北京冬奥会上还有一个鲜明特色,艺术与科技进行融合,碰撞出新的火花。这对美育来说,有怎样的启示?
肖向荣:艺术与技术始终是双轮驱动的,技术的发展支撑了艺术形式的不断翻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我们以人为媒介,舞出一幅山水画。今天,我们可以直接用人屏互动的方式展现你跑我追的画面。科技的美妙就在于能够实现人类不断的想象。
传统艺术能够乘着技术的翅膀焕发新生。比如,颇受欢迎的“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通过现代科技激活了几千年前的文化艺术。要理解艺术,一定要让它与人本身产生关联。对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成长于技术的时代,技术与传统美学的融合可以更好地帮助他们接触、接受这方面的信息,也能够领悟属于他们这个时代的美。
开放、健康、自信、优雅,中国新生代应如是
记者:冬奥会赛场上充分展现了力与美,引发了大家对“美”的讨论。对部分青少年盲目崇尚“骨感”“白幼瘦”的审美文化,您认为应该如何通过美育进行正确引导?
肖向荣:东方美学强调的是天人合一,是朴素未能与之争、天然去雕饰的美。任何违背自然规律的“美”,最终都不会被接受,所以现在许多人都意识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
美育也要注重强调自信自然之美。冬奥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宣传健美与身体的能量感。无论外形是高矮胖瘦,只要是自然的、健康的、充满生命力的,就是美的。
记者:当中国已经走到世界中央的时候,我们需要培养怎样的艺术人才?
肖向荣:今天的中国文化艺术已经不再封闭,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开放、健康、自信、优雅的中国人形象。
第一是开放。我们对艺术人才选拔培养越来越具有多元性,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美美与共。第二是健康。通过体育、劳动锻炼生理上的健康,通过美育锤炼心理上的健康,包括创新能力、探索能力、抗挫折能力等。第三是自信。通过全民教育实现整体素养的提升,搭好金字塔的基座,在巨人的肩膀上站起来的将是未来中国杰出的艺术人才。第四是优雅。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东方大国,中国始终讲究君子之风。君子是一个尺度,用以衡量人才的道德、行为;君子也是一个导向,指向整个社会的礼乐交融的公序良俗。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