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五育”融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http://www.ceiea.com2024年05月30日 10:38教育装备网

  积极开展“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全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有利于更好实现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维护教育公平,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五育融合”是以整体性、多样性和科学性为特点的基础教育新理念,是着眼于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教育新实践。积极开展“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全面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和效果,有利于更好地实现课后服务的教育价值和社会效益,有利于推动“双减”政策落实、维护教育公平,有利于满足学生发展多样化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深刻认识推进“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的必要性。一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在课后服务育人环节中让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相结合、相渗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资源和平台,从而有效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二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当前,课后服务从解决家长接送难到作为减少校外培训的补充再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多样化需求,已成为探索学生学习个性化发展和素质拓展的新场域,亟须通过嵌入德智体美劳融合式教育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三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必须抓紧建设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贯穿教育强国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建立健全“五育”融合模式的课后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深刻认识推进“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的可行性。一是课后服务的补充性为“五育”融合提供了良好条件。课后服务可以改变以往以智育为主的状态,通过开展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融通的课程或活动,助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和培育。二是课后服务的协同性为“五育”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课后服务具有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特点,涉及学校、家庭、社会、政府等各方利益主体,也汇聚了各方面资源要素,为在课后服务中推进“五育”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三是课后服务的开放性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师资保障。课后服务以综合课程活动和跨学科课程活动为主,各学科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还可以吸纳校外教育机构教师、退休教师、民间艺人、学生家长、大学生等社会力量参与课后服务,为推进“五育”融合提供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四是课后服务的复合性为“五育”融合提供了实现路径。根据“双减”政策要求,涉及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等,涵盖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育人内容,这与“五育”融合的理念是一致的。

  自2017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统筹谋划,指导协助各学校开展好课后服务工作,作出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教师相关能力经验欠缺、“五育”融合创新缺乏有效激励、多元化沉浸式体验有待增强等。全面推行“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必须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推动“五育”由“物理反应”向“化学反应”转变,切实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发展需求,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具体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宣传引导,落实政策配套,增强“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价值认同。加强“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理念宣传,引导各方主体深刻认识开展“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是强化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双减”政策落实、减轻校外培训负担的关键环节。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学校开展“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创新,积累有益经验,典型示范引领,逐步全面推开。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政策配套,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组建“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为学校提供“菜单式”的“五育”融合课后服务资源,全面提高工作规范化水平。

  第二,坚持一体化设计,完善课程体系,提升“五育”融合育人质量。坚持开展课后服务与学校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相适应,发挥学校管理、人员、场地等资源优势,推动“五育”融合育人提质增效。坚持课后服务课程化,通过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的重组优化,研发系列“五育”融合关联课程,对课内、课后课程进行一体化系统设计,实现课堂与课后的同频共振,形成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打牢基础。通过设计并开展项目化、跨学科的综合教育教学实践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引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第三,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课后服务机制,推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同频共振。压实学校主体责任,加强工作谋划、打造特色品牌,为学生提供多元化、高质量课后服务。强化社会支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或学校代收费等方式,吸收体育类、文化艺术类、科技类等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建立严格的遴选、审核、准入机制。鼓励社区给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鼓励各类综合性和特色场馆、基地等向学生开放。组织学生就近分期分批到各类科普教育基地学习,增加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探究式教育教学频次。加强家长支持,通过家长讲堂、家长志愿者等方式,引导家长参与“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

  第四,整合资源要素,强化激励保障,构建“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良好生态。拓展课后服务师资渠道,邀请社会专业人士、志愿者等加入“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队伍,将师范生参与课后服务纳入实习实训,完善人才准入和业务培训机制。引导教师参与“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贡献与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相挂钩。建立财政拨款、社会捐助、家庭分担等相结合的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保障教师课后服务课时补贴及时发放。宣传和推广各地义务教育阶段“五育”融合式课后服务先进案例经验,营造互学互鉴、竞相发展的浓厚氛围。

  (作者单位系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中小学生校外教育研究院)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广告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