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师数字素养需整校统筹推进
http://www.ceiea.com2024年06月24日 09:15教育装备网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迅速,对教育产生了巨大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教师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智能技术与教学融合的新挑战、适应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其实,我国很多地区学校积极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工作,但培训多针对教师个体的能力培训,未能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究其原因在于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需求不完全匹配、个体力量难以撬动学校整体变革等。不难发现,要想从根本上推动学校变革转型,需要整校推进。
整校推进研训模式是以学校整体数字教育发展为前提来确立教师个体所需的数字素养,从需求分析、方案研制、整校研修、校本应用到绩效评价等,立足学校实际,实现教师个体能力提升与学校整体数字化教育教学水平提升的双赢。整校推进研训模式的实施需要“行政发动、教师主动、评价驱动、应用推动”,确保全员参与,整体变革。
行政发动,促使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整校推进研训的前提是制订学校数字教育规划,以此引领教师数字素养发展。由校长挂帅牵头制订学校数字化发展规划,并通过行政发动全体教师共同来参与学校数字化发展规划的讨论、完善,引导教师设定个人数字素养发展目标,确保个体需求、岗位需求和组织需求的协调统一,建立学校和教师发展的共同愿景。这一过程不仅在于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更使得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使之成为推动学校整体数字化教育教学发展的加速器。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引领下,设立专门的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项目,确定专门的培训学分要求,划拨专门的研训经费支持落地、落实。
全员参与,调动教师开展数字化研修内驱力。整校推进研训的核心在于全员参与,关键在于教师主动作为。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战略性科技,正对众多行业带来颠覆性变革,教育领域亦不例外,每位教师都应积极参与其中。学校作为一个整体,鼓励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规划与实施,引导教师设定个人数字素养发展目标并积极投身学校数字化建设与发展。一方面通过专题讲座、具身体验、实地考察等形式让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让教师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通过基于智慧互联的AI教师体验、打破物理空间的研训等,激发教师开展数字化变革教学和共同研修的内驱力。
评价驱动,多环节推动研修“校本化”。评价包括训前诊断、过程及训后评价等多个环节。一是基于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在规划引领下,通过大数据技术和智能画像技术,深度提取分析教师发展的阶段性数据,构建详尽的教师个性化画像,诊断识别教师数字素养的薄弱点、需求点,基于此形成“校本化”的提升需求和研训方案,分层分类的研修目标、研修内容、研修形式,实施“有组织”的研训。二是可以通过包括研修过程在线管理、研修测评在线实施、研修成果在线采集等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将参加教师数字技术研训和应用情况作为教师评价体系的重要方面,推动教师主动参与数字素养的提升与数字技术的应用,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教育目标的实现。
应用推动,精准解决学用分离问题。整校推进研训模式需要精准解决培训的学用分离问题,尤其是应用特征明显的数字素养。一方面立足学校实情剖析数字化教学中的问题以及教师提升能力的切实需求,由此制订研训方案、组织整校研训、开展靶向学习。通过项目研究、案例打磨、教学实验等方式,激励教师深入探索数字化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学校真实场景的研修,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基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参与研修,让研修的所有成果能够成为具体的行动方案,与学科教学、学生发展等实践充分地融合。可以充分利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和个性化的学习平台,提供精准学习、问题解答、研修培训等全方位的支持服务,实现教师跨时空泛在学习。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技术、图像识别和生物信息识别等技术动态采集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环境,重点对教师投入和产出进行教学质量监测,可视化呈现教师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改进成果。通过课例展示、课堂改进、课题研究等途径,及时展示、检验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将研训所学及人工智能技术全面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和过程,并以此反映培训迁移和学习成效,形成边学习、边提升、边应用、边检验的伴随式、常态化推进机制,确保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实现数字素养的持续提升。
(作者徐建华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研究员,陈瑛系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应用培训部副主任;本文系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共富课题[编号23JYGF04]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