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国建设理论热点观察
http://www.ceiea.com2025年01月02日 09:50教育装备网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
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教育强国”主题主线,深刻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不断开创教育强国建设新局面,特别是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教育公共服务、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系统梳理重大教育活动和政策文件等,回顾总结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进展、新成就、新趋势,以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助力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1 加快构建立德树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2024年,教育系统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立德树人机制,推动固本铸魂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走深走实。
一是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引导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立德树人的首要任务。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鼓励他们争做爱党爱国、自立自强、奋发向上的新时代好少年。同月,教育部召开2024年度全国教材工作会议,指出要紧扣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主题主线,全面加强大中小学教材建设和管理。10月,教育部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经验交流会,强调要把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地方重大实践与重要论述进课程教材作为常抓不懈的政治任务。过去一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建设不断取得进展,广大青少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基础、理论渊源、思想内涵和精神品质有了更深刻全面的理解。
二是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考察时强调,学校要立德树人,教师要当好大先生,不仅要注重提高学生知识文化素养,更要上好思政课。5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构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11月,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强调健全优化思政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等推进路径。过去一年,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加强和改进,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吸引力不断提高,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三是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要求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4年4月,民族教育工作部署会召开,强调要坚定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促进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和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设。过去一年,全国教育战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走深走实。
面向未来,要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要全面落实“五育”并举,构建基于身心健康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质增效,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2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2024年,教育系统统筹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发展,健全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一是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完善高校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姚期智回信,激励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探索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模式,推动学科交叉与前沿创新。10月,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弘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同月,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海洋大学全体师生回信,强调要完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原创性、引领性海洋科技攻关。11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山大学建校100周年,希望中山大学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要,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优化学科布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贯穿全年的重要工作。2月,教育部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增设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等24种新专业。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对本科专业设置工作作出部署。4月,基础学科系列“101计划”工作推进会暨计算机“101计划”成果交流会召开,计算机“101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数学等8个领域建设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关于加快推动博士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近期印发,提出加强理工农医类以及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建设,提升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占比。过去一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布局持续优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能力显著提升。
二是强化校企科研合作,让更多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技成果转化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是衡量教育是否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2024年1月至11月,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利转让许可数量达到5.5万次,同比增长19.1%。2024年度《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23年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等6种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总合同金额高达2054.4亿元。过去一年,教育系统以产学研用为纽带,健全成果转化平台服务机制,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三是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2024年是我国职业教育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的关键之年。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为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7月,教育部召开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现场推进会,目前已建设8个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2个国家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28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过去一年,职业教育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主线,深化综合改革,高技能人才供给能力大幅提升。
面向未来,高等教育要优化布局,重点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加快解决供需错位问题;职业教育要着力提高办学关键能力,提升适应性和匹配度;要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重点提高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3 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2024年,教育系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持续提升我国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巩固“双减”成果、数字化赋能教育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教育资源配置是教育公共服务的首要问题,对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4月,教育督导重点工作部署会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推进会召开,会议强调将2024年作为督导“改革年”,引导各地将义务教育发展的重点转移到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上来。同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建立健全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常态化报告工作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健全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利。过去一年,教育战线聚焦“扩优”,持续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城乡、区域、校际、群体差距逐步缩小,教育公共服务的根基持续夯实。
二是持续巩固“双减”成果。“双减”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2024年2月,教育部印发《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鼓励、支持少年宫、科技馆、博物馆等各类校外场馆(所)开展校外培训,满足学生合理校外培训需求。9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肯定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取得的显著成效。12月,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重要指示精神,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推进会在京召开,对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进行动员部署。过去一年,教育系统持续推进“双减”工作,实现了“双减”向“双升”的转变,课堂教学水平全面提升,课后服务质量有效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正迎来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三是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2024年是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施第三年,也是数字教育“扩优提质年”。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全域应用试点工作。同月,数字教育集成化、智能化、国际化专项行动暨“扩优提质年”启动仪式举行,启动实施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等。4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关于举办2024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的通知》,开辟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新路径,直接参加活动达到1.14亿人次。教育部近日部署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过去一年,教育系统持续推动教育变革创新,以数字化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不断扩大,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
面向未来,要结合人口变化新趋势做好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布局,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提升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益;要持续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规范校外培训办学秩序,巩固提升“双减”质效,提升科学教育水平;要建好用好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加快老年大学、数字大学的布局和建设。
4 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2024年,教育系统紧紧围绕教师队伍建设这个根基,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是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力量,是建设教育强国必需的精神支柱。2024年2月,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巡回宣讲活动启动。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11月,教育部教育家精神宣讲(港澳站)在澳门举行,通过教育家精神的高位引领,为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设定新标杆。一年以来,教育系统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努力锻造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教书育人呈现新风貌。
二是提高教师培养培训质量。教师队伍质量决定了教育强国建设的质量。2024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本研衔接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进一步优化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6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部联合举办全国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培训班,以县为单位在地方教师发展机构开设近4000个分课堂,全面提升了中小学党组织书记校长的政治能力和办学治校能力。7月以来,教育部深入推进实施“国优计划”,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所高校开展第二批试点。11月,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交流活动举行,数字化赋能教师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过去一年,教育系统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质量得到切实提升。
三是加强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地位待遇事关教师职业吸引力。2024年3月,“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不少地方出台教师减负相关政策。9月,张晋藩、黄大年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4年“最美教师”等,国家教师荣誉表彰体系更加完善。11月,教育部等部门印发了《进一步加强尊师惠师工作的若干措施》,从医疗健康、文化提升、生活服务、住房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尊师惠师举措。过去一年,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系统多措并举,切实减轻教师负担,加强教师待遇保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不断提高。
面向未来,要深入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高质量建设一批师德师风教育基地;要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拓宽教师成长路径,育优建强师资队伍;要以数字化赋能教师教学,持续减轻非必要的教学负担,努力让教师成为最令人羡慕的职业之一。
5 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2024年,教育战线持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策略,积极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新空间,推动高水平教育开放,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一是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引进来”和“走出去”共同构成了教育对外开放的完整格局。2024年上半年,习近平主席先后复信北京交通大学肯尼亚留学生及校友代表、美国马斯卡廷中学访华代表团学生和阿联酋中文教学“百校项目”学生代表,为国与国关系健康发展夯实民意根基,为推进人类和平和发展事业凝聚共识、汇集力量。11月,习近平主席向2024世界中文大会致贺信并祝贺孔子学院成立20周年,希望世界中文大会为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同月,2024年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召开,举行了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联盟成立仪式,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职业技术院校、行业企业以及教育组织等89个机构作为首批成员加入联盟。11月,《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印发,努力吸引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此外,在数字教育方面,我国主动引领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办好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把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际版推向世界。过去一年,我国坚持教育高水平“引进来”和高质量“走出去”双向并进,教育对外开放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2024年6月,习近平主席复信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对两国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提出殷切希望。为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3月,教育部召开高水平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座谈会,强调要扎实推进高等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扩大高水平合作办学,搭建多元交流平台,构建国际合作网络,等等。一年以来,我国不断扩大教育开放,举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牵头国际大科学计划,引导高校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双一流”建设,深入实施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点面结合促进教育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三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是构建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应有之义。2024年,我国保持与教育类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搭建全球性高端教育合作平台,积极分享自身理念和经验;发起并成功主办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强调通过教育数字化促进包容、公平的优质教育;借助联合国机构、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等国际组织平台分享我国数字教育标准、规范和最佳实践;担任联合国儿基会“公共数字学习门户”项目牵头国家等,进一步发出数字教育的中国声音。
面向未来,要持续开展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加强“留学中国”品牌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数字教育稳健出海;要推动中国高校、科研机构等深入开展务实有效的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要坚定教育自信,主动参与、推动、主导国际教育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制定,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6 展望2025:全面布局、高位推进教育强国建设
2025年是教育强国建设全面布局、高位推进之年。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深刻领会、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点要点、教育强国建设必争领域、改革攻坚的着力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落地见效,以教育强国建设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主体作用,把教育强国建设的主要精神和重要政策点转化为各个区域、各级各类教育中的生动实践,要充分调动教育强国建设的各方力量,努力形成建设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加快推进建设教育强国,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系统观、历史观、比较观,特别是要树立大教育观和科学育人理念,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最关键支点上持续发力。一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推动“五育”并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二是加快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要改变传统思维,探索构建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以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提升教育公共服务水平,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教育难题,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特别是要更加重视新技术新手段,以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教学改革,让大规模的因材施教成为现实,推动教育朝着更加公平、更高质量且更具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四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把教师队伍建设真正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和基础工作,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持续完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加强教师专业培养特别是育人能力的提升,减轻教师负担特别是非教学负担,真正让教师能够安心从教、静心从教。五是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特别是要加强高水平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等方面开展深度、务实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
(主要执笔人:姜朝晖、花昀、李洋、吴瑞瑞;花昀为通讯作者;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课题“教师数字素养评价与影响因素研究”[GYJ2024006]成果)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