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书院又读人
http://www.ceiea.com2025年01月17日 09:56教育装备网
一
从长沙城西望,烟波浩渺的湘江西岸,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尾峰绵延屹立。
这里,就是岳麓。
这里,素有灵麓之称。
灵韵缥缈烟雨,绿水环抱青山,枫林掩映亭台,弦歌穿透层云。岳麓山上,是读书清心的上佳之所。
岳麓书院讲堂两侧,悬挂着一副长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这是千年书院36副对联中最长的一副,虽然不及王闿运那副“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来得霸气,也不如大门口集句“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盛名远扬,但此中66个字,直接道出在此胜境读书的达观通透。
朗月清风,衡云湘水。
诗情画意,跃然纸上。
尤其一句“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见证了清乾隆年间岳麓书院老山长旷敏本“为圣贤传道,为生民立命”的育才初心,激励岳麓学子要将独善其身和兼济天下的思想融合到一起。
乾隆二十年(1755),55岁的衡山大儒旷敏本获聘岳麓书院山长。他在前任山长王文清的学规基础上增订六条箴规“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即《六有箴》),又给士子们立了规矩。
少年时就爱远游修学的旷敏本,原本在京城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缘,在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时,曾被考察遴选为景山内廷教习,后在乾隆元年考取进士,挤入翰林,获选庶吉士。不幸的是,他身体抱恙越来越严重,只好请辞回到老家衡山,筑室南岳舜洞下,署曰岣嵝精舍,自号岣嵝散人。以他当时的身体状况,如果做官,难免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他及时退回做学问、育人才,却使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例外。
他也在教育我们,修学储能、成才立世,更要有一个好心情。即便努力了,没有好机遇,也不能失望悲观,不如登岳麓山去感受明月清风,把自己融合到大自然中,天人合一;一旦成功了,也要胸怀天下,忠爱国家,孝养父母,明确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道德与事功、认知与自觉,乃至底线思维与文明进步等,决不能成为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将应考出仕作为读书的唯一目的,把个人的荣辱得失凌驾于家国利益之上。
以联中深意为怀,以传道济民为念。虽然旷敏本仅任职三年便因母丧而离职,然其留与书院的两联达观之语,让每每登临讲堂的我,总要虔诚默念一遍。
不能经世致用,也要如一缕清风、一瓣明月,活一个斯文,自有一番精彩人生。
二
岁月不居,人文有自。湖湘文化源流久远,潇湘胜境山水灵秀,然而此中本土人杰稀少,偏有外来文人墨客接连寓湘,撑起了湖南文脉绵延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纵是乱世,唐末五代的山中僧侣以岳麓山中的灵韵之地,开始探索试验“儒者之道”,置地建屋,招生兴学,以改变当时“风化陵夷,习俗暴恶”的社会乱局。
及至赵宋立国,在文化育人的一席安宁之中,寄望蕃育几多嘉树点染山河锦绣。朱洞知潭州(今长沙市),下车伊始更有志兴学岳麓,大公无私,扩充规模,添置图书,扩建为书院。二十多年过去,北宋咸平二年(999),李允则任潭州知州。他是一位为民尽职、敢于担责的廉洁好官。明末周圣楷在《楚宝》卷三十四中,专辟一节写李允则,称赞他“蠲除赈货,乃救灾第一急者。李允则先赈后奏,乃救时第一奇人!”
他一边做好知州,一边着眼未来,制定岳麓讲学、藏书、祭祀和学田四大规制,强化书院教育功能……他创办了一种开放自由的教育方式,并将此如“磨血事业”一般坚持下来,终于有了岳麓书院的草创成功。
尽管他只在长沙做了三年官,但迄至今日,千年过去,凡走进岳麓书院者,凡了解岳麓书院者,凡研究岳麓书院者,都在感念李允则当初兴学于斯、扩建于斯,致使书院文脉千年遐昌,故而有大学者王禹偁激情感叹“谁谓潇湘?兹为洙泗。谁谓荆蛮?兹为邹鲁”的盛誉。
李允则走了,但他留下的岳麓书院很快如冬霜里的麓山枫叶,红了。就连远在开封都城里的真宗皇帝,也知道了湖南有一座岳麓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真宗皇帝主动约见时任岳麓书院山长周式,邀他出掌最高学府国子监,以主簿之职掌天下之学。当时的岳麓书院,尚为民间私学,但周式并不想凭借一“岳”而起,婉言拒绝了浩荡皇恩。他还是要回长沙,继续教化湘中士民。
真宗为周式之举感动,命其以国子监主持岳麓院政,并御赐宫廷藏书副本,动情地为岳麓书院题写匾额,褒扬其沉潜坚守,“于是书院之称始闻天下”,正式拉开了岳麓书院薪火相传、千年不辍的文化胜景。此次皇帝见山长,也成为宋代书院史上唯一的特例。
南宋初年,出身高贵的张栻“少年留心经济之学”,虽然同其父张浚一样,不能逆转朝廷偏安的命运,但他将周敦颐至胡宏一脉开启延续的湖湘学派发扬光大,熔铸理学宣扬。张栻寓居长沙,获湖南安抚使知潭州的刘珙任用,参与重修在战乱中废弃的岳麓书院,并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强调岳麓书院的办学旨在“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
刘珙读完满纸济世育人情怀的“书院记”,感叹唏嘘。他看到了复兴理学的希望,赶紧聘世交老友张栻掌教岳麓。这就很快有了张栻打破门户之见,邀约千里之外的闽学宗师朱熹相聚岳麓,诞生了一场著名的论学。
朱张会讲可谓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一道亮丽的胜景。南宋乾道三年(1167)九至十一月,就在岳麓书院一方胜境之中,二人论道中庸之义,三个昼夜不歇,闻者咸来,“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少长咸集,谈经论道,如此盛况,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也是湖湘文化发展史上的丰采壮举,从而坚实了岳麓书院作为中华文化名区与人文高地的地位。
江南各省乃至四川都有众多士生远道来长沙从学,以至人们“以不得卒业于湖湘为恨”,即将自己不能在岳麓山下追随张栻学习视若非常遗憾的事。此时的岳麓书院,与朱熹的白鹿洞书院、吕祖谦的丽泽书院、陆九渊的象山书院,分别推动着湖湘学、程朱理学、中原文献之学、陆氏心学的繁荣发展,堪称全国四大学术中心。岳麓书院作为湖湘学派的大本营,更是以“湖南一派”于宋代学术“当时为最盛”。
岳麓兴学,朱张传承,使湖南一改过去文化落后的局面,由“荆蛮之地”一跃可与礼乐胜地洙泗邹鲁媲美。张栻死后,门人改为其他学术流派,湖湘学派慢慢分裂,迄至宋末,元军围攻潭州,学子放下书本,拿起武器,与军民一同战斗,绝大多数以身殉国。
这些,又何尝不是朱熹留在书院讲堂里“忠孝廉节”的历史注脚和生动实践呢?读跃然纸上的字,读家国天下之情,“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也就成为湖湘士子的一种人生观和价值观。
纵然刀光剑影、鼓角争鸣,毁坏了视觉里的院墙,消亡了血肉上的归属,创造大道南移的湖湘学派不复传承,但湖湘文化依然集大成于岳麓书院,薪火永续。湖湘士子的血性,依旧如麓山红枫一样灿灿闪亮,依旧让道南正脉影响泱泱传承。
三
岳麓书院设有文庙,即便在历史的烟云中曾经不幸被七毁,却又涅槃重生地七建。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岳麓书院的文庙建有一间船山祠。这是后人纪念王夫之的场所。他是继周敦颐之后,从祀岳麓书院文庙的第二人。周氏从祀,是因为其开启湘学一脉,为张栻的前辈祖师,而王夫之却只是在岳麓书院读了一年书的肄业生。但是,王氏却以其幸运与不幸,成就了他伟大的人生。
王夫之生于书香门第,少年有才,得家乡首富陶万梧看重,成为其乘龙快婿。少年夫妻,琴瑟和鸣,陶氏女欣赏王郎的好学进取,激励他访名师修学储能,王夫之也考进规制不少的岳麓书院,成为这座学府的山长吴道行的得意弟子。
岳麓书院以一种开放的教学理念传道育才,而非单一地培育科场的苦行僧。吴道行传承朱张之学,再三强调,他所教导的既不是利益之徒,也不是庸碌之辈,而是培育经世济民的人才。
明朝覆灭,无心政治的吴道行以绝食的方式身殉大明王朝。王夫之身上有着强烈的道德英雄主义,但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能心怀故国,带着父兄妻儿逃难。他参加过武装反清,遭到清廷追捕,只好化名瑶人,躲在衡阳西渡金兰石船山附近的草堂里研究学问。经历了太多生离死别,看惯了政权明争暗斗,他总结出一个道理:文明的传承要比朝廷的更替重要得多。
藏匿于瑶峒,时刻警惕着清廷的追捕,在紧张的环境下,王夫之焚膏继晷,日夜著述,传至后世的著作约有73种、401卷。他的研究包罗万象,甚至对社会经济、商业功能、货币流通等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提出了“通天下以相灌输,上下自无交困”。
王夫之主张经世致用,坚持实事求是,也强调“知行相资以为用”,唯有知行合一,方能正道致远。他大胆地批评前辈先师的理论缺陷,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契合了韩愈所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传道精神。唯有如此,方能推陈出新,使湖湘文化得以更好地发展,而非始终端着老祖宗的那碗饭,拾人牙慧,故步自封,这也与岳麓书院一直强调传承的实事求是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船山之道,即是爱国之道、忠义之道、清廉之道和大学之道。这种由王夫之所代表的传道精神、经世情怀,在岳麓书院被继承、被丰满,在潇湘大地被弘扬、被吸收,塑造了新时代的文化高地岳麓书院,影响了一大批有志于改变中国命运的湖南人,如晚清重臣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如共和捍卫者黄兴、蔡锷,如致力于推动千年书院定名湖南大学实现历史文化传承的著名教育家杨昌济……
文脉铸魂,精神所系。我想起最初写一篇关于书院文化的评论时,并没有真正走进过书院,也没有抚摸过斑驳院墙上阳光的温度。就连平时假日里经常去爬岳麓山,也没有进入山脚那一方挂有“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门联的岳麓书院,感受千年文脉的庭院深深。
而今,我喜欢缘枫叶掩映的爱晚亭下行,一路走向西门出口,在山上望着岳麓书院里的古色砖瓦、青色幽径,好想在这座千年书院中虔诚地读一部大书,也读从这里走过、被赫曦照亮的一群群人。
赫曦归来,麓山日暖,枫林嫣红岁月,同学少年。传道济苍生,会讲论天地,怀古忧今时,挂牵。谁在,立德照嘉言,家国,为功著宏愿。民物命以立,典藏圣贤,余波于斯涌长天。
青春如诗,韶华流年,潇湘洙泗为盛,敢为人先。道南传千载,楚材蔚万里,朗月共清风,悠然。我爱,斯文报无限,金玉,芳草郁华年。廉节赤子心,求是登高,日月于斯会山川。
(作者单位系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