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学情才能上好课
http://www.ceiea.com2025年01月17日 10:04教育装备网
一节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虽说没有绝对的标准,但一定有基本的标准。笔者认为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是摸清学情。这里的“学情”是指班级学生的数量、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综合素质等。
“因材施教”是孔子上好课的标准。孔子的“因材施教”有两点,一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素质来教,二是“小班”教学。在《论语·先进篇》中,子路问:“听到了就去做吗?”孔子回答:“你父亲、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就做呢?”冉有也用同样的问题问孔子,孔子却回答:“听到了就去做。”公西华很奇怪,问孔子为什么给两个人的回答不一样。孔子答:“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了解冉有(即求)性格柔弱,做事容易退缩,所以就给他鼓励;孔子了解子路(即由)性格鲁莽,勇于作为,所以让他有所节制。孔子在回答学生有关孝、仁、政、君子等问题时,总是针对不同的人,给予不同的回答。这都是建立在孔子对弟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是孔子上好课的另一条标准。很多教师都在学生“不愤”“不悱”的时机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状态。人人都认为启发式好,可在实践中却“启而不发”,原因何在?“不愤”“不悱”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后产生的情形,即学生在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学生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时候。抓住这个时机,孔子才“启”才“发”,所以取得理想效果。反观现状,学生有没有进入“愤”“悱”的学习状态呢?教师判断清楚没有?在学生还没有进入学习状态时,教师就急于“启”急于“发”,结果只能是“启而不发”。
“教学相长”也是孔子上好课的标准。一节课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师生都能有所“得”,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师生共赢。教学相长是所有教师所期盼的,可是,坐在课堂里的学生不一定心在教室。面对这种情况,教师的种种激发策略还起作用吗?学生有了最基本的学习愿望,教师的激发与引导才会有的放矢,一系列教学环节才能顺利展开。由此观之,如果忽视了“学情”这一重要前提,那么教师的“主体主导、学有所得、明确目标、预设生成、教学特色、展现形式、有机拓展”等作为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摸清学情是教师必下的功夫。制定好课标准时,更要将学情列入基本标准之中。如此,教学才会双赢。
(作者系天津市天津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董晓娟
本文链接: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