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教育装备网!登录注册新账户

http://www.ceiea.com/zt/2022/ceeia/
全国教育辟谣平台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

http://www.ceiea.com2024年08月01日 09:38教育装备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肩负重大使命、具有特殊地位。应以此为牵引,加快推进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是龙头,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在国家重大战略中肩负重大使命、具有特殊地位。应以此为牵引,加快推进综合改革,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决定》指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高等教育的龙头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整个教育体系的引领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上。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教育、科技、人才最为紧密的结合点,是知识生产和创新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是高素质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源地,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依托。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兴起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提供了新思路,其要素特征包括突破传统体制机制、锚定特定科学研究领域并开展有组织科研、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并提供优质社会服务等。新型研究型大学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遵循规律,突出体现在守正创新,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国之重器”的作用,创新学科交叉融合,探索基层学术组织变革,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国家、社会和个体需求的多样化,使高等教育多样化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的一种普遍趋势和时代特征,也决定了分类推进高校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问题为导向,分类推进高校改革,为构建高等教育分类体系、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高校分类发展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决定》提出的“分类推进高校改革”要求,是当前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重要旨趣之一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由此也体现了以改革促发展的精神。不论何种类型的高校,都要着眼于培养人才,尤其是拔尖创新人才,以此为鹄的分类推进高校改革。

  首先,拔尖创新人才是多类型的,不仅包括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也包括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这意味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是分类的。同时,分类亦需协同,从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融合的角度,深入探索不同层类拔尖创新人才的“链式”协同培养模式,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大课题。

  其次,完善学生实习实践制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比如在设计教学实践性环节时,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扭转过去实践性环节重实操能力、轻思维锻炼的教学观念。作为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和实践性环节,产教融合更是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关键一环。

  此外,要注意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过去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时,往往把科学与人文割裂开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科学素养,而忽视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是拔尖创新人才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纵观世界科学发展史,众多科学巨匠不仅具备很高的科学素养,还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良好的人文素养,不仅有利于激发拔尖创新人才的创新灵感,还有助于形成对科学的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在科技高度发达的当代,对成就拔尖创新人才的伟大科学事业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显得尤为重要。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助力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

  高等教育分类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高等职业教育。《决定》强调:“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是完善高等教育分类体系、真正搭建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关键一招,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现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的重要一环,是提升职业教育地位、从深层次破解和纠正职业教育歧视的根本所在。

  发展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路向,就是构建与普通高等教育既相对分离又并行不悖、相互融通,且层类交错、有机统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并使其成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有序有效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改革,将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对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其所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尤其是适应以高科技、数字化为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要,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这就对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提出了迫切需求。特别是在高科技、数智化时代,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能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更好结合,提升高等教育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

  职普融通、产教融合能够显著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接纳度,通过“链式”协同机制,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从而整体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高水平教育开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决定》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强调“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高水平教育开放是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必须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使开放与改革深度融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使我国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世界重要教育中心”,强调“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引进来”和“走出去”有两个向度。一个向度是学习借鉴,这也是我国作为后发型现代化国家对外开放的一个基本立足点和目的,包括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有效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等。另一个向度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包括大力推进“留学中国”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增强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决定》指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制度型开放强调的是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方面的开放。可以结合高等教育的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领域的规则衔接和机制对接,不断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进一步优化高校对外交流合作管理机制,有序建立同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体制机制,营造开放合作的良好环境。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构建符合我国实际、具有世界水平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同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力争成为国际高等教育规则的创设者和贡献者。

  建立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从人才这一源头抓起,这就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不断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决定》指出,“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面对百年变局和复兴全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前最突出的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的迫切要求。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力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不断提高各类人才素质。当前,要着力构建需求导向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尤其是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这也是优化高等教育布局的重要体现。在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我国高校学科设置和调整主要依据供给侧,即按照已有学科专业的资源状况进行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应从整体的、全面的、长期的视角出发,将需求侧因素纳入高校学科设置和调整依据。同时,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作出相应改变,要从被动适应性培养“求职者”,转变为主动引领性培养“创业者”,尤其要着力于培养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所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人才培养应从适应供给侧向满足需求侧转变,并通过满足需求侧带动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而不断完善高校人才自主培养机制。高校应充分发挥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将国家急需和国家重大战略领域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引领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高校可通过积极牵头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大力支持参与国家科研机构建设,形成人才集群合力的科教平台和生态,培育可堪大任的栋梁之材;开展有组织科研,以科研带动育人,将高水平科研成果转化为高质量科创人才培养优势,联通科技攻关链和人才培养链;主动对接科技领军企业,搭建科教产教融合平台,整合科技领军企业的优质创新资源,畅通高校与企业间的人才流动机制、成果转化机制、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后备力量。需要注意的是,完善自主人才培养机制,绝不意味着不需要学习借鉴国际上人才培养的先进理论和有益经验,而是强调,学习借鉴不应一味跟从或简单模仿,而应在学习中超越、在借鉴中创新。

  以系统思维增强教育综合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系统观念”,“更加注重系统集成”。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要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体统筹推进,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决定》指出:“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这是继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后的进一步聚焦。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加强新领域新赛道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这也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旨归所在。比如,交叉学科和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是高校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路向。高校要据此形成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需要对基层学术组织进行相应变革。高校变革基层学术组织,特别是探索构建跨学科、超学科的学术组织架构,有助于为交叉学科、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和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行的组织环境。

  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也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重要方向。要面向国家区域发展战略需求,不断优化高等教育区域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机制,为各区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充分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教授;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更好结合研究”[23ZDA059]成果)

(来源:《中国教育报》 )
声明: 本网部分文章系教育装备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信息传递,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以及其它问题的,请联系我们。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 第84届中国教育装备展示会《展会会刊》广告招商